白细胞减少症的症状如下:
(一)粒细胞生成障碍:
药物: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是最常见能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可直接干扰粒细胞的代谢和分裂。而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作为半抗原在敏感者体内经免疫机制产生抗体,使粒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
其他如吩噻嗪类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另外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药物可因过敏反应引起白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诱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偶尔可无症状。
(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进入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1/2进入边缘池,也就是紧贴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内皮细胞,它们不随血液流动。
临床所测得的白细胞计数,只是剩下随血液循环流动的也就是循环池内的白细胞。循环池与边缘池内的粒细胞可相互转换。注射肾上腺素或在应激状态下,粒细胞可由边缘池迅速转人循环池,使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如边缘池内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时,可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此时粒细胞的生成和利用均正常,发生感染的机会并不增多。
全身感染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获得性假性粒细胞减少反应,随着治疗和感染的控制粒细胞计数可恢复正常。
(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粒细胞在血管内一般仅逗留数小时即凋亡或游移至血管外进入组织,执行其防御病原体及清除“废物”的功能,约1~2天死亡。
在细菌、病毒、真菌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超过骨髓代偿能力 粒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外周血偶见幼粒细胞。
本型包括以下两类:
与免疫有关的 疾病 :
①药物所致的免疫性粒细胞减少。例如布洛芬等药物进入体内成为半抗原,与粒细胞蛋白结合后形成全抗原,在体内产生抗体。
当再次用药时,大量粒细胞被凝集破坏。粒细胞减少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②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可能存在抗白细胞的自身抗体,还可能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参入(如NK细胞等)。
③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因胎儿的白细胞进入母亲血液中,刺激母体产生抗婴儿白细胞抗体而引起。
其他疾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时大量白细胞被吞噬;脾功能亢进时大量粒细胞被脾滞留;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及严重的败血症可使粒细胞减少。血液透析时可致暂时性粒细胞减少。
(四)混合因素。
上述三类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在临床上常混合存在,宜注意分析。
如Felty综合征因存在抗粒细胞抗体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骨髓衰竭双重因素,而致粒细胞减少。有些粒细胞减少至今还未能阐明其机制,如 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